WELCOME - 常见问题

您当前位置:北京苏柏亚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 浏览文章
好教师是会关注课堂生态的

  记得杨咏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有一篇《你的教育生态了吗?》的文章,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自成一体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

  生态学里有个“民族生态学(Minzu-ecology)”,是生态学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研究特定人群(以民族为单位)来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信仰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变革。民族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探讨不同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统一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动态规律性。人们还将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来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给我们的课堂文化建设,带来的启示就是,我们的课堂文化建设,如何基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状态和教学规律等要素建设生机勃发的课堂生态。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从我所看到的一些课堂情况来看,我以为,我们提出的“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长”的三个关注的课堂追求,就是朝着良好的课堂生态发展的。所以我觉得,良好的课堂生态首先是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的,是充满生命的活力与张力的。其外在表现就是课堂气氛,这气氛不只是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应该是师生间心与心的相会和润泽,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让彼此间来电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教学进程是有张有弛,有急有缓,有高有低的,但又不是死板的按照设计流下来的,这当中,会有阻滞,会有间隙,甚至会出现冷场,但阻滞与冷场之后就是激流澎湃,波涛汹涌。

  课堂教学区别与经济活动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的各种元素之间,尤其是老师和学生这一组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变数,许多时候是不可预设的,是要基于当下的实景来调控和重组的。这也是我反对用固化的模式来建设我们的课堂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还认为,良好的课堂生态,不仅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大程度上,更体现在教师能够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预设的教学目标,使之适应当下的课堂情况的。死扣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课堂,必定是没有生命的活力与张力的。

  当然,良好的课堂生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师生的共情,共生,共赢。简单的说是说,一堂课下来师生双方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单单是学生的,还有教师的。模式化的教学问题就在于其目标指向是单一的,是指向学生的考分的。良好的课堂生态下,不仅师生的身心是愉悦的,更明显的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生命互动中享受到了教学的乐趣,提升了对课堂的期待,慢慢明白了教学的规律所在;学生则在课堂上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不仅有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提升,更有心智的发展,当然也会渐渐明白学习的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课堂生态,师生之间应该是没强弱之分的,一强一弱,此消彼长,必然导致生态失衡,这就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总显得那么沉闷的缘故。

  可以这样理解,“教学相长”,谈的是就是师生间的生态关系,教育学的生态关系。良好的课堂生态,要求我们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人与文本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心智与身体之间,努力寻求平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过度地强调教师的地位,或者过度地强调学生的地位,都是不符合“生态”规律的。

  一句话,良好的课堂生态,一定是师生双方平等互信的,生机勃发的,充满生活气息的。

  我想,这样的课堂生态下的师生,不仅生命是鲜活而灿烂的,考试也是会考好的。

CONTACT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金泉广场9F
邮编:100101 京ICP备14033798号  访问旧版

SERVICE 服务范围
软件产品
软件开发
信息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