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 常见问题

您当前位置:北京苏柏亚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 浏览文章
翻转课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功能介绍 初中翻转课堂是慕课翻转课堂在初中各学科具体应用的学习平台,以“微课”为载体,通过学生看课、练习、交流、分组评价、邮件反馈五个环节,创设“一对一”课堂,真正实现“小课堂,大教学”。首先以初一历史(华东师大版)面见同学,同时推出家长学校课程。

  翻转课堂的优势将会被越来越多教育人乃至普通百姓所认知,网络学习将会逐渐成为地球村民学习乃至生活的常态。现阶段翻转课堂要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和方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

  第一,基础的技术支持和基本的资源供给需要建设和完善。

  基础的网络平台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教育公共网络基本建成,学校和家庭实现了互联互通,这些技术层面已没有任何障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发达地区家庭电脑和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即便是欠发达地区,在不远的将来,这一问题也都能逐渐被解决。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网络微课程的建设,相关课程资源的提供,慕课公共平台的搭建,这些工作由谁来做?是纯粹公益的无偿提供,还是实行商业化运作?如果是商业化运作,它又如何进入学校?其经费由学校或者学生家庭承担,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来买单?海量的课程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因为只有在优质资源的强有力支撑下,才会产生最优秀的“翻转学习”的成效——资源越丰富,选择性越强,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假如还是本区域少量“脸熟”的教师,只是更换了时间、地点、路径的“录像”上传,那样的“翻转”便是新瓶旧酒了。

  第二,教材的呈现要更多地从便于学生“课下”学习的角度来立意。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如果说好的课程决定着培养好的学生,那好的教材自然决定着学生好的学习。现行教材虽然有大量先进、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有课程标准的“制约”;虽然有这么多年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包括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发挥等从理念到策略的倡行,但实际上的课堂变革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发生,以此立意的教材自然也无从以合法的身份出现。翻转课堂恰恰可以通过一步到位的策略和方式,推进从教材到教学的根本性的转变。就具体的教材呈现方式、体例而言,首先应该确立“便学”的立意,方便学生的学习而不是方便教师的“教学”。既如此,知识点的陈述就应该尽可能详细、通俗,更应该注重前后知识的勾连,注重相关知识的提示和回放,注重某些辅助性学习资源的提供或者“链接”。如果条件具备,已经达成了教材与网络课程资源的互通和共享,那还应该在教材中提醒、提示不同层次学生,课下学习可以选择最优、最适合的微课程类型。

  在现阶段,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在现行教材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可以编写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补充材料,供学生课上、课下(主要是课下)学习时参考。

  第三,迎受翻转课堂挑战最大的是教师。

  颠覆传统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并不是了不得的事儿。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当学生接受了一流名师(有可能是当地的,有可能是国内的,也有可能是世界的)的视频教学,并带着非同一般的问题(绝对不是教师可以轻易预设的问题),走进班级,开始课上学习,或者是称之为“课堂教学”,这对于教师会有哪些挑战呢?首先是学科知识、能力的挑战。教师的积淀真的难以应对和满足现实中孩子解决问题的需求。长期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知识陈旧、固化、老化,反应缓慢甚至迟钝,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是教学素养的挑战。从教学的角度看,习惯或者满足于灌输,大量预设,少有生成,大量讲解,天量训练,课堂的程式化、格式化、机械化倾向愈益严重。教师设计、实施教学中的思考、研究以及“教学相长”的过程和价值,几乎没有实现的空间。最后是权威和地位的挑战。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比较普通,但由于时空的限制,在多数孩子的眼里,教师都是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领域的绝对“权威”,而且在管控和评价方面又常常能一言九鼎,故而教师的神圣和崇高的地位据此得以确立。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微课程、慕课借助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一下子将世界上成就卓异的名师的教学推送到所有同学的面前,信手拈来,任意东西,这无法不带来“比较”,进而必然让原本在孩子心中科任教师“高大上”的认同解构于无形。

  于是,几乎如同“灾难”一般的问题自然降临:课上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现场学生的真“问题”——常常表现为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这样的教学如何实施?教师的地位如何维持?一旦权威“崩塌”,学校教育有没有危机?谁能做到让自己学校的所有教师都能跟得上“全球视野”的学生的追求,跟得上那些极富个性、天才的学生的需求呢?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有着国际顶级名师的水准或者赶上他们的步履,这有没有现实的可能性呢?

  一言以蔽之,翻转课堂必将给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升带来强有力的刺激,从不经意的层面撕开我国应试教育的厚大藩篱。

  第四,“翻转”后的学习时间和“重负”问题,无法回避的是学生。

  一段时间里,由于“时间都到哪里去了”的一问,引发网上的许多跟进热炒。实际上,在当下之中国,最伤心于这一问题的是中小学生。许多年来,由初中发端的很多所谓的“课改教学模式”,总以显豁的质量跃升炫示于人,很少有人去关注背后的教学和师生关系的“因果”逻辑。大量的孩子在家庭中牺牲休息、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进行的大量的“学习”“苦读”“夜练”,这些往往被宣传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课下的“先学”的预习性作业和“后练”的巩固性作业,几乎占据了孩子们的“课上”之外的包括学校和家庭在内的所有时空。说孩子的生活是“铁屋子”,是“暗无天日”,虽是夸张,但绝对是“准写真”。“翻转”之后的微课程视频,对孩子过去纯粹的做题是一个莫大的冲击,是一种学习方式方法的“利好”,但问题是,中国式的借鉴和效仿一定会走出一条“综合”“融通”的第三条路,也就是“翻转”的视频加上原本的“做题”,极有可能“合谋”“叠加”,如两重的泰山压顶,我们的孩子有无可能越加喘不过气来呢?

  于是,从教育人的基本良知和道德底线出发,我如此设想,这设想也许是从“翻转”延伸开来的最大的“翻转”:让所有学习活动(包括课上的研讨和课下的“先学”、一切包括观看视频在内的学习活动)一律发生在学校内,发生在法定的学习时间内。而不是发生在家庭中,发生在学生放学之后的生活时空内。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否做出如下制度性安排——“半日”课上,“半日”课下。也就是,上午是教师引领孩子在课堂里(也就是翻转课堂的课上)围绕问题研讨和交流,下午则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课下学习,或者是课前的“先学”,或者是课后的“巩固”。如此,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回家后能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至于说可不可以改革到位,让学校成为“半日制学校”,孩子可以自主选择课下的学习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这当然又是另外的更为夸张的想象了。

  因为“翻转”本身就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这引发了一个孜孜教育数十年的教育人的“妄想”。没有其他意图,只是衷心期盼,学校教育在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支撑下,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有点味道、有点记忆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哪怕是如鲁迅先生当年私塾时的“百草园”也好。

CONTACT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金泉广场9F
邮编:100101 京ICP备14033798号  访问旧版

SERVICE 服务范围
软件产品
软件开发
信息化方案